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汽车运用与维修
专业代码:700206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教育类型:中等职业教育
学历层次:中职
三、入学要求及修业年限
入学要求:初中毕业生或相当于初中毕业文化程度
修业年限:全日制三年
四、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国营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或个体从事汽车维护、汽车修理的操作、技术和管理工作,以及汽车商务、汽车装配、汽车制造、车辆使用等工作。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 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汽车制造业、汽车修理与维护等行业的汽车整车制造人员、汽车维修 技术服务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汽车质量与性能检测、汽车故障返修、汽车机电维修、服务顾问等工作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六、培养规格
(一)毕业要求
1.修业年限内修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 145 学分,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即可获得毕业证书。
2.推荐获得一个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二)培养规模
1. 素质
(1)思想政治素养质: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诚信意 识,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 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 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 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 新思维。
2.知识
(1) 学习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知识。
(2) 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知识。
(3) 学习汽车零件图和装配图要素。
(4) 学习电路图的组成要素及基本知识。
(5) 学习单片机原理与控制知识。
(6) 学习汽车各部分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7) 学习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气系统的检测与维修方法。
(8) 学习汽车检测常用仪器、工具和设备的选择、维护与操作规程。
(9)学习汽车性能检测及故障诊断相关知识。
(10) 学习新能源汽车的组成、工作原理及使用维护等相关知识。
(11) 学习汽车制造相关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3.职业能力
(1) 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具备本专业必需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维护能力。
(4) 具备对汽车电路图的识读与分析能力。
(5)具备执行维修技术标准和制造厂、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的车辆维修、调整、路试检查程序能力。
(6)具备车辆各总成和系统部件的拆卸、标记与装配能力。
(7) 具备熟练操作汽车检测与维修常用设备、仪器及工具的能力。
(8) 具备制定维修方案,排除汽车综合故障的能力。
(9) 具备使用与维护电动汽车电池、电机及电控系统的能力。
(10) 具备与客户交车,处理客户委托的能力。
(11) 具备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办公自动化及信息处理,使用汽车检测与维修方面的相关软件能力。
七、课程设置及要求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大类组成。
(一)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及要求
1.语文
共 210 学时,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第二学年第三、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设。
主要教学内容:有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构成。基础模块由 8 个专题构
成,职业模块是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安排的限定选修内容, 由 3 个专题构成。使学生获得与形成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教学要求: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关键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 能力和审美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接受人类进步文化,汲取人
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2.数学
共 164 学时。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第二学年第三、四学期,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
主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初中数学基础上,本着为专业基础课服务的目的,进一步学习数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 继续学习所必需的代数、三角、几何和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必学与限定 选学内容:数、式与方程,集合与函数,三角函数,解析几何 ( 一) ,空间图形及其运算,平面解析几何及其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 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和 简单实际应用能力。
主要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必要的数学基础,具备必须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能力,提高学生 的空间想象、数形结合、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学习 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英语
共 164 学时。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第二学年第三、四学期。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
主要教学内容: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 培养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主要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 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还要使学生得到专门用途英语 (ESP) 的初步训练,为学生步入社会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4. 思想政治
共 154 学时。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和第二学年第三、四学期开设。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
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四部分内容。
主要教学要求: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 32 个学时。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站起 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进程;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认清自己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目标中的历史机遇与使命担当,以热爱祖国为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健康成长、成才报国。
②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共 32 个学时。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能结合活动体验和社会实践, 了解心理健康、职业生涯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观,探寻符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发 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养成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 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提高应对挫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掌握制 订和执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提升职业素养,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③哲学与人生
共 45 个学时。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开设。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运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学会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分析和处理个人成长中的人生问题,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④职业道德与法治
共 45 个学时。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开设。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了解我国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践行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能够掌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初步具备依法维权和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以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恪守道德规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5.历史
共 80 学时。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开设。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个模块。“中国 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三部分,共有 15 个学习专题;“世界历史”内容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三部分,共有 11 个学习专题。
主要教学要求;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促 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基本
脉络、基本规律和优秀文化成果;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职业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信息技术
共 124 学时。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四学期开设开设。
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包括四章内容,预计在汽修专业学习前两章内 容。第一章从信息与文化的角度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 对计算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便于了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第二章,为办公软件,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办公软件的应用。三、四章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省略。
主要教学要求:主要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
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的 基本技能,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 力,网上交互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7.体育与健康
共 156 学时。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第二学年第三、四学期,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
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以中专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为基础教学内
容,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
主要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发展身心、培养个性、健康第一、自主锻炼,达到课内积极学习、课外自由拓展的学习效果。养成用科学方 法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不断增强体质,并具有适 应从事未来职业需要的身体素质。
(二)专业课程中核心课程设置及要求
专业课程中核心课程一般包括专业汽车电工识图、CAXA 电子图版、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汽车材料、新能源汽车概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 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 与维修、电动汽车使用与安全防护、汽车维修实习、新能源汽车维护实习、 顶岗实习。
1.汽车电工识图
共 64 学时。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开设。
通过教、学、做于一体的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图示 能力、读图能力,树立贯彻国家标准意识,形成“机械产品的图样识读与 测绘”的工作能力,以及汽车电子器件的识读。为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读 懂电路图做基础。本领域主要采用培养工作责任心、交流能力等的小组分 工协作方式进行。
2. 电子图版
共 60 学时。第一学年第三、四学期开设。
主要学习利用 CAXA电子图版软件进行汽车零件、汽车电路图的绘制。
3.机械基础
共 80 学时。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开设。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杆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基本知识,常用机构和机械零件等内容。使学生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
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初步能力,具有维护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4.汽车电工电子
共 124 个学时,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第二学年第三、四学期开设。
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汽车电路、仪表及整流器、电机、马达、继电器的选择及应用,具备安全用电和一般电路的安装检修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采用理实一体、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并能将所学到的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灵活地应用于今后的工作、生产实践中去。
5.汽车材料
共 60 个学时,在第二学年第三、四学期开设。
基本要求: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铸造、锻压、焊接等方法及工艺;金
属切削加工方法。另外还包括非金属材料部分、汽车运行材料等。
6.新能源汽车概论
共 60 个学时,在第二学年第三、四学期开设。
基本要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史,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解析纯电动、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特点等。
7.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共 96 学时。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开设。
使学生掌握发动机机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发动机总成的吊装准备、冷却系统部件结构、检查保养,润滑系统部件结构、检查保养,曲 柄连杆机构结构、检查保养、配气机构结构、检查保养等。
8.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共 96 学时。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开设。
使学生掌握汽车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相关知识和技能: 手动变速系统检查保养、离合器检查保养、分动变速系统检查保养、后驱传动系统检查保养和万向传动装置检查保养等。使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机械转向系的检修、普通悬架的检修、制动系统维护、制动器的维护。
9.汽车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共 90 学时,第二学年第三、四学期开设。
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电控点火系统的检查保养、动力电控系统功能检查、驱动电控系统功能检查、动力驱动系统功 能测试和动力系统密封功能检查等。
10.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
共120 学时,第二学年第三、四学期开设。
使学生掌握汽车线路读图与电子元件检查、起动与充电系统检查保养等。汽车线路读图与电子元件检查、汽车灯光与电气系统检查保养、空调与舒适系统检查保养、汽车信号系统的检测与维修、汽车燃油表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汽车电动刮水系统的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动车窗的检测与维修、汽车中控门锁与防盗系统的维修等。
11. 电动汽车使用与安全防护
共 40 个学时,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
使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常用电力电子器件,明确新能源汽车高低压标准及高压危害,能进行简单的急救操作。能正确识别和使用新能源汽车个
人及车间防护用具。新能源汽车常用检测仪器的规范使用。
12.汽车维修实习
共 240 个学时,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第二学年第三、四学期开设。
与国赛汽车机电维修赛项相结合、与汽车运用与维修 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模块相结合,与汽车维修企业常见作业项目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汽车维修基本技能、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学会常见仪器设备的规范使
。
13.新能源汽车维护实习
共 60 学时。第二学年第三、四学期开设。
使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正确使用、新能源汽车维护准备、新能源汽
车的维护保养规范、常见车型的维护案例的知识和技能.
14.顶岗实习
共540 学时。在第三学年第六学期进行,为期 18 周。顶岗实习是指初步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的学生,到相应实习岗位,相对独立参与实 际工作的活动。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毕业年级,时间可根据专业实际集中 或分阶段安排。由学校组织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相关企业开展完成。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学校统筹安排各类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结合实际,开设安全教育、社会责任、绿色环保、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 或专题讲座 (活动) ,并将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相关实践性教学; 自主开设其他特色课程;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
(三)专业课程中特色课程设置及要求
专业课程中特色课程一般包括物理、劳动教育、跟岗实习。
1.物理
共 64 学时。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开设。
主要教学内容:掌握运动和力、功和能、热现象及能量守恒、直流电及其应用、电与磁及其应用、光现象及其应用、核能及其应用。
主要教学要求:引导学生从物理学的视角认识自然,认识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经历科学实践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 习惯,培育科学精神,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劳动教育
共 94 学时。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第二学年第三、四学期,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
主要教学内容: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与幸福生活及与中国梦专题;文明宿舍建设;新时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发扬光大与当代中职 学生;新时代劳动特质。
主要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铸造崇高个人品德;助益学生锻炼劳动技能;积累劳动经验,培养劳动习惯。
3、跟岗实习
共 240学时。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进行,为期 8 周。跟岗实习是对学生在学习阶段,不具有独立操作的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实习岗位要求的学生, 由学校组织到实习单位的相应岗位,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部分参与实际辅助工作的活动。跟岗实习时间根据教学任务灵活安排。 由学校组织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相关企业开展完成。严格执行《职业学校
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八、学时安排
(一)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表
序号 | 课程 类别 | 课程名称 | 总学 时 | 学分 | 各学期周数、学时分配 | |||||||
第一 学期 | 第二 学期 | 第三 学期 | 第四 学期 | 第五 学期 | 第六 学期 | |||||||
20 周 | 20 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