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本专业的招生对象为具有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历、年龄在20-45岁、现任农村两委干部或后备干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以及愿意投身农村基层管理的农村有志青年。
本专业实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3年,允许学生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热爱农业,热爱农民、热爱农村,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高的管理能力,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留得住、用得上”的中等管理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是: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同时在某一领域具有突出的特长并能够开展集约化的市场经营工作,具有农村经济管理的基本能力。
三、人才培养要求
(一)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1、职业知识要求
掌握农村基层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中介组织、民营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行政管理及经营核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如党的理论与基础知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会计核算、农业经济管理,学会语言文字表达和一般应用文写作,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政策法规,学会具有农业数据的一般计算和统计能力。
2、职业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新农村建设所必需的有关知识,如新民居建设,农业生态建设,节能环保以及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贮藏加工、营销方面的基础知识,初步具有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排解经济纠纷和处理违规事件的能力;初步具有职能管理、事务管理、经营指导、公共关系和农产品营销的能力。
3、职业素质要求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二)职业资格证书
本专业学生应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农艺工、蔬菜工、果树工、园艺师、农资销售员、农产品经纪人等。
(三)就业岗位与范围
农村基层管理部门、村民自治组织、中介组织、乡镇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技术开发推广等工作。
四、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即公共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其中公共课模块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进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课模块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种植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实践课模块主要是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真正担当起种植业劳动者的模范带头人。
(一) 公共课模块
1、教学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活动,弓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
2、教学要求:与专业课教学、实践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并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重视融入德育内容
3、教学内容:公民道德与法律、农村经济与社会、党的理论与基础知识、创新与创业指导、普通话与应用文、农村实用数学、农村实用化学、农村实用英语、农村信息技术、卫生与健康。
专业课模块
1、教学目标: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管理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管理奠定基础。
2、教学要求:与实践课教学紧密结合,注重课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学农、知农、务农、爱农的意识与情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农村社区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基础ar农业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经济法、农产品贮藏知识、农产品加工知识、农产品营销知识、农村新民居建设等。各学校可根据教学点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设置课程。
(三)实践课模块
1、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学生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通过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创业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发挥骨干、带头和管理作用。
2、教学要求: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根据农事季节及其特点,按照工作导向、过程导向、行动导向的理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严密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工作、边生产、边示范、边推广。
3、教学内容:根据各教学点农业产业结构实际和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灵活确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可以随时更新和修订实践课的教学内容。
五、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按周分配)
六、课程教学时间安排表(教学进程表)
七、实践教学实践安排表
备注:表格中选学课程斜体数字选学后待定(选定课程学分之和不能低于35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