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名称
专业名称:机电技术应用
专业代码:660301
二、入学要求和修业年限
入学要求:修成初级中学规划课程,达到标准,取得初级中学毕业证书
修业年限:全日制三年
三、职业面向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机电设备运用、生产制造、销售与售后服务行业,从事机电产品的操作、生产组装调试、维护维修保养等工作。
四、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
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大格局,有效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的新格局,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培养规格
项目 | 基本素质要求 | |
公共 文化科 | A.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崇尚科学,尊重劳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备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 B.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进行正确的语言交流,具备较 强的阅读能力,熟悉各种应用文的书写。 | |
C. . | 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数理分析能力。 具备健康的身体 | |
专业 | A. 熟悉机电技术应用的相关理论知识 | |
基 础 | B. 能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对机电产品进行简单的分析 | |
课 | C. 能够正确识读机电产品的应用手册 | |
D. 具备简单机电产品的设计能力 |
河北省玉田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YUTIANVOCATIONALEDUCATIONCENTE
专业 技能 | A. B. C. D. | 能够正确使用机电产品,熟悉机电产品使用注意事项 能够独立进行简单机电产品的组装与调试 能够独立完成对机电产品简单故障的排除 能够独立进行电电产品的维护、保养与维修 |
五、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体系
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引入机电一体化行业企业标准、国家职业鉴定标准,并结合中职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职业成长规律,按照“职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项目课程-学习任务”的思路,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环境和对象的复杂程度,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能力核心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学习过程置身于“工作过程”中,完成岗位职业技术能力的训练,并获取相应职业技能证书,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逐步把学生培养成为能胜任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
一是基础理论学习和基础实践活动、基本职业能力培养。在一年级设置专业认识实
习,在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中增设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一方面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一方面指导学生自主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认知体系,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践活动、专业知识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文化修养与素质培养也起到基础性作用。
二是以机电设备组装、调试、检修项目为载体,将部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内容重组为一体化项目课程,以真实或仿真的设备组装、调试与维修工作任务为引导,以简单工作任务的实践知识作为学习起点,由简单到复杂,通过生产过程的项目自主学习,达到专业学习和提升综合能力的教学效果。
三是通过综合实践环节,使学生在综合项目的实践中接触到与实际工作相同的情境,通过工作过程来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和专业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深化拓展。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理论为主课程的实践环节、项目课程的实践环节和集中实践课程组成,结合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共同实施对学生的系统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岗位人”、“职业人”和“社会人”,专业既注重专业能力
和关键能力培养,又注重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开设了德育讲堂、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拓展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2.课程设置体现“双证融通”
课程设置中,在考虑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同时,融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内容,学生完成规定课程学习后,组织参加维修电工中级工职业资格鉴定,合格后可获得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融通”。
3.专业系统设计校内外、课内外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
一是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等资源优势,实施“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
式,将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是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以灵活机动的形式,课内、课外、各教学环节、相对固定的素质教育课程等多种形式,达到素质教育与职业素养共同提升的功能与作用。
三是贯穿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各种类型主题活动、文化讲堂、体育艺术、心理健康、文明养成等课外素质拓展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活动全过程。
(二)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
1)思想政治 (144 学时)
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和职业道德与法治
四部分,安排一、二年级四个学期教学。
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是
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以下简称“中职学生”) 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法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2) 语文 (204 学时)
本课程主要包括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教学和拓展模块,一、二年级四个学期完成基
础模块教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完成职业模块教学,拓展模块作为学生自学部分。
语文课程是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通过本课程
学习引导学生根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
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语文课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关键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接受人类进步文化,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3)数学 (147 学时)
本课程主要包括基础模块、拓展模块一和拓展模块二三部分,基础模块教学为必修
课程在第一、二学年完成,拓展模块一为限定选修课程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完成,拓展模块作二为任意选修课程,由学生自学完成。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现实生活中
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职业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在继续学习和未来工作中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的意识、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创新意识,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4) 英语 (147 学时)
本课程包括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教学和拓展模块,一、二年级四个学期完成基础模
块教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完成职业模块教学,拓展模块作为学生自学部分。
英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通用语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工具。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等语言技巧,发展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人是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思维差异,增强国际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5)历史 (72 学时)
本课程包括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基础模块为必修部分,包括“中国历史”
和“世界历史”,中国历史部分在第一学年完成,世界历史部分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完成;拓展模块为任意学修课程,有学生自学完成。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在义务
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规律和优秀文化成果;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职业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信息技术 (96 学时)
本课程包括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基础模块为必修课程,拓展模块为任意选
修课程。
信息技术涵盖了信息的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加工等各种技术。学生通过对信
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助于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与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
7)体育与健康 (147 学时)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个部分构成。基础模块为必
修课程,拓展模块一位限定性选修课程。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
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传授为主要内容,以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2. 专业课
1)电工基础 (120 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基本理论及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
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课程内容包括:电路基本知识、直流电路、电容器、磁场与电磁感应、单相交流电路和三相交流电路等,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2) 机械制图 (96 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投影作图和机械制图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能够执行制图国家标准和相关的行业标准;具有识读和绘制简单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能够正确地使用常用的绘图工具,具有绘制草图的基本技能;了解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能用计算机绘制简单的工程图样,初步掌握光滑圆柱公差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与光滑工件尺寸检测等,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机械基础 (120 学时)
使学生了解构件的受力分析、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方法;了解常用机械工种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了解机器的组成;熟悉机械传动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及标准;初步具有分析一般机械功能和动作的能力;初步具有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4)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 (270 学时)
本课程主要介绍各种低压电器、各种基本的单元控制电路以及常用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电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各种低压电器的工作特性、使用方法和选用原则,熟练掌握各种基本单元控制电路的工作过程,了解常用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获得电动机、常用低压电器及其应用的基本知识,掌握以电动机或其他执行电器为控制对象的生产设备的电气控制基本原理、线路及分析方法。
5) 液压与气动 (48 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在机电行业从事液压气动元件的选用、拆装、及系统维护等工作。掌握液压与气动元件的基本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组成以及在设备和生产线上的应用;熟练掌握液压与气动控制系统的组装及一般故障排除;能较好的掌握各类液压与气压元件的功用、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具有阅读并分析典型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的能力;具有初步的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调试和故障
排除的能力。
6)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 (180 学时)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可编程序控制器基本知识、可编程序控制器程序的编制和可编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知识,熟悉可编程序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梯形图的编制方法,以及对可编程控制系统的维护。
7) 电气安装 (150 学时)
学习室内动力照明配电的施工,包括识图、绘图、设计、安装、维修等操作。
完成各种单元控制电路的安装与故障排除等课题的实习。通过本实习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单元控制电路的安装方法,通过对各种电路的故障排除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电气故障的一般诊断与排除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对一般综合布线的电气安装检修。
六、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名称 | 总学 时 | 学 分 | 各学期周数、学时分配 | ||||||
第一学期 | 第二学期 | 第三 学期 | 第四学期 | 第五学期 | 第 六学期 |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
公共基 础课程 占总学时 比例 30% | 语文 | 204 | 11.3 | 48 | 48 | 36 | 36 | 36 | ||
数学 | 147 | 8.2 | 36 | 36 | 24 | 24 | 27 | |||
英语 | 147 | 8.2 | 36 | 36 | 24 | 24 | 27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44 | 8 | 36 | 36 | 36 | 36 | ||||
历史 | 72 | 4 | 24 | 24 | 24 | |||||
信息技术 | 96 | 5.3 | 24 | 24 | 24 |
|